天气渐暖,感觉暖气不如之前热了,是怎么回事?

2024-05-29 14:08

图片       连日来,天气逐渐回暖,迎春花次第开放,处处生机盎然。室外温度升高后,如何判断室内供暖温度是否合适成为居民关心的问题。

        在供暖末期,暖气片及入户管道手感温度没有深寒期手感温度高,属正常现象,供热的目的在于补偿建筑物的散热量,以维持室温的相对稳定,建筑物的散热量大小与室外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。

        供暖负荷会根据室外平均温度进行调节,调控标准是以居民室温为标准,确保居民家中温度均在达标、舒适范围内。因此,当外界气温过高时,供暖温度会降低,直接表现就是居民家中散热设备温度降低,节能建筑表现尤为明显;反之当外界气温较低时,供暖温度会相应提高。该方属于正常的供暖调控,不会影响居民家中的采暖质量。

        供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室内温度,而不是暖气片及入户管道手感温度。

供暖标准温度为什么是18度?

    有业主会问,室内18℃就合格?真的有这个规定吗?相信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人。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制定了相关政策:

① 2002年,国家制定了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》,即GB/T18883-2002。规定冬季采暖标准为16~24℃,符合这个标准的室内温度就是舒适的室内温度。
②《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规定,“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卧室、起居室设计温度取16~18℃”。
    ③ 国家制定的“2002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”中的室内环境质量标准项,规定冬季采暖地区室内温度为16~21℃。
    综上所述,国家设定了标准供热温度定在18℃±2℃,即以18℃为基准,上下浮动2℃,也就是在16℃和20℃之间,均达到取暖标准。

其实这项标准并不是随便想个数就制定的,它也是有相关依据:

国家相关研究表明,当温度低于12℃时,80%坐着的人感到冷,活动着的人有20%以上感到冷,卫生学将12℃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。一般情况下,最适合人体的环境温度是16℃到20℃,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。据专家介绍,室内最适合温度应保持在室温达18℃时,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0-40%,室温达23℃时,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-50%为最宜。家庭有宝宝和老人的家庭,可根据小孩及老人怕冷、怕热的特点适当调节。

大多数居民一定觉得供暖嘛,一定是温度越高越好!其实不然,供热温度过高对我们也是有危害的:
危害一:
冬季,如果室内温度长时间过高,影响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功能,引起体温升高、血管舒张、脉搏加快、心率加速,人就会神疲力乏、头晕脑涨、思维迟钝、记忆力差。同时,由于室内外温差悬殊,人体难以适应,容易患伤风感冒。
危害二:
因为综合环境、建筑、末端等各种因素,室温超过18℃以后,每增加一度,能耗增加20%。当供暖温度超过22℃之后,室内空气会异常干燥,并由此造成体温上升,血管扩张,心率加快,内分泌紊乱等。同时,温度过高也会提高家具、地板、石材等装饰材料里面有毒有害气体的挥发排放。